天天热点!上市银行可在住房消费金融等领域开辟新蓝海

A股上市银行最近陆续披露2022年年报,虽然面对国内国际错综复杂的经营环境,但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力度仍在加大,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助力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甚至未来几年,经济金融形势可能不容乐观。银行应聚焦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可以从消费金融、住房金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力,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解决政府痛点、社会难点和民生堵点的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开辟新蓝海。

不断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央行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2022年新增贷款21.31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从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邮储银行(601658)年报来看,2022年六大行贷款余额96万亿元,行业占比回升至52.59%,同比新增10.84万亿元,在全年新增贷款中占据了半壁江山。2022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7%,比上年低34个基点。

工农中建四大行资本充足率保持上升态势,其中,工行自2019年以来资本充足率连续10个季度保持上升态势,2022年提升至19%以上,居全球大行前列。邮储银行0.84%的不良率仍优于其余五大行。

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2)》显示,信贷需求减弱跃升为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压力。

2023年,银行如何应对压力,加快转型呢?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3年甚至未来几年,国内国际汇集了大量不确定性因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免遇到阻力。银行应聚焦实体经济薄弱环节,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国家导向保持高度一致。2023年提振居民消费是稳增长、扩内需的重中之重,可从消费金融、住房金融、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发力,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在解决政府痛点、社会难点和民生堵点的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开辟新蓝海。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疫情影响,2022年银行信贷需求偏弱,企业投资需求不多,房地产贷款也受到政策制约。但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出现了新的变化。1月份贷款呈现明显的增速上行,需求开始慢慢上升,部分城市调整了房贷政策,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在增强,贷款需求在扩张。中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对于企业的大型项目,债券资金和信贷资金之间可以做好衔接和配合,制造业未来有大量的需求。

各界对于金融风险仍有担忧。宋效军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银行应居安思危,考虑危机模式下的生存逻辑。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体系、能源供求格局剧烈调整,生产-消费循环受到阻滞,经济恢复的难度较大。我国六大行虽然保持净利润增长,但基层机构工作仍艰难,不良资产也有暴露。今后要保持战略定力,深化中长期思维。银行经营短期化必须作出改变,战略目标要契合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解决内部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解决业务发展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问题。

银行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普华永道中国北方区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朱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前银行业面临经营压力加大的情况,但银行家对未来五年的整体营业收入与利润仍持乐观态度。商业银行正在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未来在推进利润增长方面,普遍达成的共识之一是通过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引领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增长。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业务效率,丰富业务场景,拓宽获客渠道。

朱宇表示,推进利润增长的另一个着力点是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综合负债成本。贷款利率的下行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未来可依靠业务增量并着眼于提高非息收入。同时,要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保持合理的拨备计提水平,维持利润稳定增长。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客户市场发展潜力仍较大,应大力开拓小微企业客户市场,提升普惠金融质效。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探索新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客户群体和收入来源。

朱宇认为,银行应增强战略调整的时效性,有助于商业银行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下应对市场变化,同时应提升战略前瞻性,提前谋篇布局,加强银行发展战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近期,欧美银行的风险事件凸显了在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负债、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中国银行业有诸多启示。

朱宇表示,未来须关注市场变化对欧美银行在资产负债状况方面的影响以及对我国银行的风险敞口,做好风险预警。我国商业银行应综合考量产品、定价、市场营销、沟通、财务及风险等方面的应对措施,做好不同甚至极端情景下的压力测试,关注自身存款状况、高流动性投资组合,以及资产负债管理和资本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性指标是否符合合规和监管要求,从客户策略、产品组合和成本维度评估整体盈利能力。银行应将客户增长与公司战略和风险与资本管理联动,进行合理的资本规划和配置。从细微处着手,防范化解潜在风险,夯实基础,才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