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始于去年9月的北京人艺2022级表演学员培训班,经过半年多的报名、专业初试、复试、综合素质考试等多轮层层选拔,终于尘埃落定——4月19日,2022级表演学员培训班在菊隐剧场举行开班仪式,12名学员正式亮相,即将迎来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与专业实践,濮存昕开讲第一课。

开班仪式上,濮存昕、吴刚、王刚、岳秀清、何冰等艺术家以及教学组成员、人艺青年演员代表、2019级学员班学员等同时就座。


【资料图】

变化

增加时政学习 领悟文艺工作者使命担当

据悉,此次学员培训班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课程的系统性、全面性,形成了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怎样做一个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了今年的主题,为此,培训班增设了思想领域的培养。2022级学员班班主任、北京人艺导演唐烨表示,“第二期学员增加了时政学习,目的是让大家深刻领悟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也加大了剧院历史、精神方面的学习,领悟人艺的‘一棵菜’精神,增强归属感。”此外,学员的文学素养也将得到强化,“我们的理论学习会以专题讲座、角色分析、剧目探讨、剧本围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强调读书笔记、人物分析等演员必修功课。”

据院长冯远征介绍,此次学员培训班报名人数达到七八百人,六百多人参与考试,由于今年考官非常严格,因此进入复试的不到50人,最终从15人中遴选出12人正式进入学员班。其中面试环节是以院领导谈话的方式来感受一个演员的品质,再通过一年的学习考察最终决定是否适合人艺。此次教学方面思政教育贯穿始终其实是与人艺优秀的传统相融合,对“一棵菜”和“戏比天大”的理念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而针对现在的演员阅读量不够的问题,也将开设课程引导学员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和剧本。

目标

促成熟演员走出“舒适区”尽快“合槽”

此次学员培训班师资配备上,北京人艺依旧排出了豪华阵容——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王刚、岳秀清、何冰、龚丽君、陈小艺等人艺艺术家都将为学员进行日常授课。同时,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也将以副班主任、助教等身份参与到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教学相长”。而来自专业高校的教授、各文化艺术领域的艺术名家,也将组成超强外援团,为演员们提供艺术方面的专业指导。“对成熟演员来说,需要尽快打破原有的‘舒适区’,挖掘出更多可能,尽快把自己打造为合格的‘人艺人’。”教学组表示。

据唐烨介绍,此次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内容更加集中,门类更加丰富。原有的台词课采取“以演代练”的形式,让学员尽快在传统剧目中熟悉人艺风格,强化台词功底;而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的加入也让学员们积累丰富的艺术知识,从而“触类旁通”,更快更好地找到提升的规律和方法。同时借助北京人艺的优势力量,加入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化妆等舞台创作各方面的知识,让学员全面了解北京人艺的艺术创作风格。“今年的教学会加大实践力度,演员们学习之余,很快会进入到正在上演剧目的排练演出中。我们会给年轻人一些压力,这既是个考验,也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人艺节奏。”冯远征表示,北京人艺目前在四个剧场、大量演出的情况下,需要演员们尽快“入槽”、“合槽”。

作为授课老师,吴刚称,只要自己有时间,就会来跟同学们一起交流,“谈谈我们的表演经验,应该在舞台上注意些什么,塑造角色的时候怎样入手,怎么把自己藏在人物的背后。”作为曾经人艺学员班的学员,当年的吴刚因为形体不是很好,有时候会为逃避训练而逃课,被老师抓住后,再也不敢有偷懒和懈怠。“我们那会儿只有三位老师,而今天的学员班却有这么多位老师为同学们提供全方位的知识,如何去用心消化就非常重要。我们那时学员班第一节课的时候,林连昆老师就跟我们说,来人艺就别想挣钱的事,想挣钱就别来人艺,30年过去了,这句话印象最深。”

精髓

北京人艺之所以成为北京人艺

是因为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作为第一堂课的授课老师,濮存昕表示,学员班的举办盘活了人艺的很多僵局,“我们的艺术核心力量要在未来五到十年形成一个金字塔形态,而我们和这12名学员也希望建立干一辈子的交情。大家要知道观众买票的理由是什么,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出精品,要让观众发自内心说你行、你真行。”

何冰称开班仪式如此隆重庄严正是自己喜欢的,“进入北京人艺至今,常听别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你们那里是殿堂’,虽然听得耳熟能详了,但其实内心还是挺美的。进入殿堂的一刻是庄严的,但同时也是浪漫的。”作为人艺和中戏合办班的学生,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苏民老师时他走路的姿势以及自己是在1991年的9月走进北京人艺的。

在何冰看来,“北京人艺之所以能成为北京人艺,是因为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大家看得见的是那些剧目和大演员,而看不见的东西才是最值钱的。比如人艺有前辈艺术家和夫人在街上发生了一点小车祸,他拜托路人把夫人送到医院,而自己则按时回剧院参加演出,这样的例子就是看不见的,只有耳濡目染浸润其中才能了解。人艺三楼排演厅‘戏比天大’四个大字,那是我们的图腾;而一楼排练厅‘建设世界一流的学者型艺术剧院’的横幅则是我们的道路。有信仰的道路,这条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2019年学员班代表原维进入剧院工作已两年有余,又走进这间熟悉的教室,开学的一刻仿佛就在昨天,他勉励12位学弟学妹: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你们的优秀,但艺术的道路道阻且长,做人难,做好人更难。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是对北京人艺的责任,是对中国戏剧的责任,也是对我们心中这束光的责任。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满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