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把脉”钢轨消除隐患 守护地铁行车安全


(相关资料图)

地铁行车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钢轨健康程度。钢轨探伤工作就是“于细节处”把脉每一段钢轨,发现每一处隐患。北京地铁线路分公司综合维修七项目部探伤工王会其负责房山线阎村东站至广阳城站区段钢轨探伤工作,探测里程46公里,所管道岔21组。凭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总能从细微处察觉到隐患存在,从而避免严重事故发生。他说,每一次巡视都是在和自己的责任心、专注度的较量。

33岁的王会其从事钢轨探伤工作已有9个年头。刚开始从事探伤工作的时候,他认为这份工作就是推着探伤仪走走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然而一周后,王会其就改变了这个看法。时至今日,他清楚记得,当时在磁器口站进行探伤作业时,师傅推着仪器作业时发现显示屏有疑似伤损波形,随后就停下来反复校准查看。经过判断,那是一处钢轨内部伤损。王会其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从那以后,他就立下了“干活不怕累、学习不言苦、技术不落后”的誓言,每天跟着师傅学、每天对着探规仪器看。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提升技能水平,王会其把相关探伤材料都做成了电子版和语音版,便于自己每天上下班随时学习。“多听了一句探伤规则,多学了一个技术规程,在判定伤损或者紧急处理的时候,就会多一分底气和踏实。”他一边学着,一边脑子里不停地闪过线路上的设备。时间一长,理论知识越学越细,他越觉得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差距。

为了更快掌握探伤实际操作本领,王会其只要有时间就推着探伤仪在钢轨试块上进行技能演练,一遍遍进行实操练习,查看波形图、反复对比,不断总结分析每个波形的出波规律。遇到自己不懂的波形,他就立即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同时也不放过任何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就这样,伴随着日复一日地学,日复一日地练,零散的碎片技能点串成了完整的知识链条,王会其的专业技能水平突飞猛进。

9年来,王会其在线路上累计步行超过1万公里,平均每个班将近步行5公里。每次行走在相同的路段,他都能发现不同的变化。在一次区间作业中,探伤仪显示出一段可疑波形,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螺孔不规则引起的回波,王会其却坚持拆卸观察,结果发现第一螺栓孔至第二螺栓孔间有8mm长的裂纹,通过及时维修防止了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在另一次巡检时,他远远就发现道床上有很多积水,便立刻警觉起来,随手拿出小镜子,从轨头到轨底反复查找了几遍,最后在轨头发现有一处类似灼烧过的痕迹,接着又搬来仪器反复扫查,发现还有失波。王会其结合之前的手工检查,更加确定自己的判断——这是一处“电击伤”。他及时上报项目部,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作为首都地铁的探伤工,我将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做新时代地铁的接班人,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地铁努力前行。”王会其说。

(劳动午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耿连/文 通讯员 孙铁军/摄)

关键词: